教育部體育署於2013年9月規劃提出體育運動政策,具體擘劃我國未來十年體育運動 之發展目標與推動方向。其中包含「完善全民體育運動組織與法規」、「普及國人運動 參與並推展體育運動志工」、「擴增規律運動人口」、「整合運動與健康資訊, 提升國民體適能」、「推展傳統與新興運動」及「建構優質運動文化」等六項發展策略, 經2013年至2021年積極推動執行已顯現成效。 |
2003年∼點閱人數 時間是 |
|
新北市 小時候 的 故事
今天的新北市,就是以前的台北縣,環繞著台北市四週,她的地名背景與台北市 性質相當。南島民族祖先的身影,台灣原是南島語族的天地,早期分佈在北台灣的南島 祖先,是平埔族之中的凱達格蘭族。從新北市的許多新舊地名,可以看到新北市處處 都有凱達格蘭族先民的痕跡:荷蘭時代《熱蘭遮城日誌》中有Parihoon (亦作Praihoon、Parrigon、Parichon),就是今天的「八里」,在清領時期稱 「八里分」、「八里坌」,即凱達格蘭族的「八里坌社」。金山舊稱「金包里」, 即凱達格蘭族的「金包里社」。三芝舊稱「小雞籠」,即「小雞籠社」,也是凱達格蘭族 居住的聚落。貢寮至今還是被當地人用舊名稱「槓仔寮」。以前此地 山豬特別多, 平埔族人在此設陷阱坑來捕獵山豬,「陷阱」的平埔族語(可能也是凱達格蘭族語)讀成kona,漢譯為「槓仔」,在槓仔處設有茅寮,故稱「槓仔寮」。 日治時期的滬尾港。淡水舊稱「滬尾」, 有一說「滬尾」為凱達格蘭族語「Hobe」音譯 轉音而來,是河口的意思。在今天板橋境內以前有凱達格蘭族的聚落「擺接」社, 荷蘭時代稱 Paijtsie或寫成 Peitsie、Pattsij、Paitsij、Paghsij、Peijtsil,漢譯為「擺接」 或「拜爵」。位置在今板橋「社後里」、「中正里」一帶,「社後」的 「社」即漢人 稱呼的「番社」,無怪乎現在附近還有「番仔園」的小地名。另外著名的凱達格蘭族 聚落「武朥灣」社,荷蘭地圖 稱Pinnonouan,一說在今新莊境內 (但〈大臺北古地圖〉、 〈乾隆臺灣輿圖〉都將武朥灣社標在大科崁溪南岸)。今天永和有「秀朗」地名,荷蘭 文獻中稱為Sirongh、Chiron、Chiouron,在清領時代漢譯為「繡朗」、「秀朗」, 即凱達格蘭族聚落「秀朗」社。(學者翁佳音認為「秀朗」係泰雅語「有水之地」的 意思)。關渡舊名曾寫成「干豆」、「干豆門」,「干豆」與「關渡」音接近, 也是凱達格蘭族語。淡水有一說,是凱達格蘭族「淡水」社的所在地; 淡水北方有「圭柔山」(或稱「雞柔山」),有「下圭柔山路」,是凱達格蘭的平埔族 「圭柔」社(或稱「雞柔」社)的原址地;而大屯山也因為其西麓的「大屯」社而得名。 歷史學者戴寶村家裡的地址在三芝區「番社後」、歷史學者陳國棟出生於淡水賢孝里 「番子田」,都可以看到我們平埔族祖先的身影。在萬里的著名風景區「野柳」, 其地名來源有一說是平埔族社名的音譯,當然是屬凱達格蘭族。看過以上新北市有那麼多 南島民族的地名,可以確定世居在新北市的住民很難沒有凱達格蘭族的血統。 除了早期的凱達格蘭族之外,新北市境內還有高山族系統的泰雅族,新店以南就進入泰雅族範圍。 在新北市南部的「烏來」(ウライ),是泰雅語「溫泉」的意思。移民開發、聚落發展 的足跡18世紀以降,來自清帝國的閩粵移民陸續進入 台灣,土地開發,新興生業, 市鎮聚落形成,當然也因此產生新的地名。鶯歌以前有「南靖厝」的地名,是來自福建 南靖的移民聚落。中和舊稱「彰和」、「漳和」,兩者應為同一地名的兩種 寫法, 「彰和」較早出現(1764),「漳和」較晚(1880)。《中和庄誌》認為這個地名 是源自漳州人移民。移民開發土地非個人獨資能成其功,所以往往數人出資合股開發。 五個人合股開發的山谷,稱為「五股坑」,即今五股。瑞芳的「九份」,也是因為漢語 族人墾拓時按股份持份,計九份而得名。三重舊稱「三重埔」,另外靠近大漢溪旁有 「二重埔」。清代清政府就淡水河中游到大漢溪之間開發的土地,稱第二段埔地為 「二重埔」,第三段埔地稱「三重埔」。「新莊」是在1730年代以後在淡水河邊 由漢語族移民形成的村莊,稱為「新莊」。1820∼1850年間,有漢人建莊於青壇, 在泰雅族居住地出入口處新建店鋪,稱之為新店街。「新店」地名因此而來。 板橋曾稱「枋橋」,閩南語稱「木板」叫做「枋」。約1855年,在公館溝上架設木板橋 供人行走,故稱這一帶為「枋橋」(此時「擺接」之名仍在使用,為一大範圍的地名)。 早期基隆河上游是採金地,上山採金必先經由基隆河接駁渡口附近,有一商家鋪號名為 「瑞芳」,南北雜貨俱備,成為前往山區採金與往返噶瑪蘭 中途補給及休息所。 「瑞芳」店名沿襲成名「瑞芳」的地名。淡水舊稱「滬尾」,除前述說法係平埔族語, 另有一說,「滬」是在海濱用礁石疊成袋的矮圍牆,用來捕魚,在「滬」的尾端處的聚落 ,稱為「滬尾」。 樹林曾有「風櫃店 」地名,「風櫃店」即打鐵舖,因該地曾有打鐵舖 出現,後來被叫慣成為地名。淡水有「油車口」的小地名,曾經出現有「油車行」, 即搾油店,再油車行所在地市街入口處,成為「油車口」。三峽有「麥子園」小地名, 即以前有麥田之處;「麻園」,即黃麻田之地。移民村落為了防風而種植的竹垣, 稱為「竹圍」,留下了今天淡水一帶有「竹圍」、「大竹圍」、「竹圍仔」的地名。 土地開發出現新聚落,用土石築城牆,以防止聚落外面的族群侵犯,因此有「土城」 的地名。蘆洲昔稱「和尚洲」,18世紀中葉以後,新竹城隍廟的和尚梅福向官府奏請以此 地的產業做為關渡媽祖廟的油香錢,當地人就稱和尚所居之沙洲地為「和尚洲」。 地理環境、地表景觀的呈現地表景觀、地理環境經常是地名產生的重要來源,新北市的 許多大小地名當然也不例外:在地形平坦且高的河階處,森林蓊鬱,被稱為「坪林」。 在海岸地帶因海水長期侵蝕岩石而成的石洞,狀似門,稱為「石門」。潮水返回之處,稱為「水返腳」,即「汐止」的舊稱。基隆河上游地帶谷地窄,多瀑布,之後出現流水平緩處, 被稱為「平溪」。「雙溪」顧名思義,一定有兩條溪流出現。清代稱「頂雙溪」,雙溪指坪林溪和牡丹溪匯流處。因與下游之「下雙溪」(在下游貢寮鄉境內的雙龍村舊稱)對稱, 故稱「頂雙溪」。致於新店溪支流景美溪中游兩側的河谷平原是低位河階,兩側又夾 在山地間,故此地稱為「深坑」。五股舊稱「五股坑」,「坑」顯然因地勢而名; 新店的「安坑」,舊名「暗坑」,意即地處幽暗的坑谷地。「石碇」是因水流及利用溪中 巨石繫繩碇泊,故稱「石碇」。「樹林」,曾稱「樹林頭」其地名來源有兩種說法, 一說為大漢溪氾濫形成大潭,潭岸林木茂盛而稱樹林。一說為開闢張厝圳(即永安陂)的張必榮在岸邊植林護堤,故名樹林。「林口」舊稱「「樹林口」,字面意義為進入樹林的入口。 該樹林可能是指今106縣道經過的橫窠雅地區。該處為一河谷,聯絡林口到泰山的小路 由此經過。原本稱「和尚洲」的沙洲之地,因為蘆葦叢生,在清領末期改稱「蘆洲」。 「三峽」舊稱「三角湧」,因為是三條溪流匯合形成的三角形沖積扇而得名。三峽有 「挖子」的小地名,八里也有「挖子尾」的小地名,是指地勢(或河流)灣區轉彎處。 「彎」在閩南語讀音類似「挖」,這是以音借字。「鶯歌」舊稱「鶯歌石」,因附近山石 狀似鸚哥鳥收翅,寫成同音的「鶯歌石」。「觀音山」因為從某個角度望去,很像觀音的 側臉。新北市山川多變,地景繁複,因此這類地名多不勝舉。從地名看到政權更迭嬗遞 三貂角。西班牙人佔領北台灣時,一六三三年為尋找金礦,在台灣的東北角登陸, 以故鄉地名SANTIAGO命名,幾經諧音輾轉相傳,變成今天耳熟能詳的「三貂角」。 西班牙勢力離開台灣,荷蘭人北上,至今也在北台灣留下一些地名,如「富基」漁港、 「富貴角」,兩者同源自荷蘭語HOECK,是「海角」的意思。「野柳」的地名,除前述的 說法之外,還有一說,是西班牙語Punto Diablos(即「魔鬼的岬角」之意)的Diablos 省略D和b兩子音之後讀成Ialo的漢字音譯。淡水北邊至今還轄角有「公司田」的地名, 是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田地。從地名的沿革、變遷,可以看到外來政權在台灣的更迭嬗遞。 例如:西班牙傳教士記載原住民採硫磺之地稱tapri,荷蘭戶口表記載為tappnre, 清代稱為「金包里」,日本時代在1920年改名為「金山」(保留原地名金字,以其倚山 之鄉,加山字為新地名)。1654年大台北古地圖的Kaggilach和1655年『荷蘭戶口表』 的Caeherlack,可能就是清代的「小雞籠」社,1697年(康熙36年)漢人入居後成為 小雞籠莊,又稱「小圭郎」(讀音相同)。日治時代1920年因屬「芝蘭三堡」 改稱 「三芝」莊。荷蘭時代稱Paijtsie、Peitsie,清領時期叫「擺接」。17世紀西班牙人所稱 基隆港附近的漢人聚落為『parian』,清代以近音稱為「萬里」。三峽有「隆恩埔」的 小地名。「隆恩」使人聯想到「謝主隆恩」的帝王時代,沒錯,那是清代皇帝恩賜給 當地駐軍的土地。1920年日本殖民當局趁著在台實施地方行政改制,大改地名:「頂雙溪」 ,簡化為「雙溪」;「五股坑」簡化為「五股」;「槓仔寮」簡化為 「貢寮」;「八里坌」 簡化為「八里」;「鶯歌石」簡化為「鶯歌」;「樹林口」簡化為「林口」…。此外, 「滬尾」改稱「淡水」;「枋橋」改為「板橋」;「三角湧」改為日本讀音接近的「三峽」 (讀さんきょう,與「三角湧」的閩南語讀音接近);「蘆洲」改了一個詩意的名字 「鷺洲」(很多白鷺鷥的沙洲);「水返腳」,改稱「汐止」(潮汐止於此)。還有, 合併中和地區十庄為一庄,地名從「中坑庄」和「漳和庄」各取一字合為「中和」。 戰後國民黨時代當然也有新地名,例如:1947 年將三重埔從鷺洲鄉劃出,並簡化為三重鎮。1950 年從新莊鎮劃出泰山鄉,以境內泰山巖為名。泰山巖建於 1792年,名稱襲用 福建安溪的祖廟。1958年從中和鄉分出「永和」鎮(清代此地經常有漳泉械鬥,戰後取名 「永和」希望族群和諧)。至於在各鄉鎮裡出現「中正 、中山」,以及四維八德的里名, 自不在話下。新北市還有許多大大小小層出不窮的地名,背後都有說不盡的故事
|